近日,化学化工学院2023级研究生李新慧(我校与山东理工大学联合培养)、2024级研究生张艳娇(我校与吉林化工学院联合培养),作为共同第一作者,德州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在无机化学类权威期刊《Inorganic Chemistry》(中科院一区)发表题为“Blue-Light-Excitable Yellow Emissive One-Dimensional Hybrid Copper(I) Iodide for White-Light-Emitting Diode and Methanol Sensing Application”的学术成果。
卤化铜(I)是白光发光二极管 (WLED)、闪烁体和光电探测器等先进光电子技术的理想材料,然而,设计和合成适用于蓝光激发的低维杂化卤化铜(I)仍然面临着挑战。研究团队通过调整有机组分4-甲基吡啶和无机成分CuI的比例,制备了两种一维杂化Cu(I) 基金属碘化物,即(C6H7N)CuI和(C6H8N)CuI2单晶。(C6H7N)CuI晶体不发光,而(C6H8N)CuI2晶体则表现出不寻常的黄色荧光,其宽的激发带位于260nm-500nm,展示了其蓝光激发特性。将(C6H8N)CuI2与商用430 nm蓝光芯片组装制备的WLED器件,色温(CCT)5645 K,CIE (0.329, 0.334),证明了(C6H8N)CuI2在蓝光激发的白光照明中的应用前景。另外,(C6H8N)CuI2晶体吸附甲醇显示红色荧光,但在吸附所有其他醇类则不会发出红色荧光。当晶体中的甲醇挥发后,可以恢复最初的黄色荧光,从而实现了可逆的荧光颜色转换。这项工作不仅WLED提供了一种蓝光激发的Cu(I)基金属碘化物,还提供了一种可逆检测甲醇的荧光传感器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.inorgchem.5c00698
另外,2025年2月,2023级研究生李新慧以第一作者,在SCI期刊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: Materials in Electronics》发表了题为“Highly efficient warm‑white emission and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in apatite‑like RbSr4(BO3)3:Dy3+,Eu3+ phosphors via heterovalent substitution engineering”的研究论文,原文链接: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007/s10854-025-14408-8。
我校贾贞教授和王志刚教授、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夏明军研究员、山东理工大学庄淑娟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。我校魏荣敏副教授、王烟霞副教授、张胜男老师,我校与中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宋妍,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公丕富副研究员、北京大学陈明星教授共同参与完成了该研究。本研究得到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、山东省硅单晶半导体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、德州学院学科建设平台等经费资助。
(作者:李新慧 供稿审核人:王志刚 王新芳)